天天奇闻网专注搜集天下奇闻趣事!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56个民族 > 历史、知识、经验、技术的载体:傈僳族文字

历史、知识、经验、技术的载体:傈僳族文字

时间:2015-12-07 作者:693295245 浏览:   手机版

傈僳族音节文字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第一次以本民族文字的形式,而不是以言传口授的形式来记录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独特的载体将傈僳族的历史、天文、历法、医药、文学艺术等流传到现在。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是傈僳族音节文字的发祥地,叶枝镇位于县城北部,距县城68公里。地处澜沧江流域,境内最高海拔4880米,最低海拔1740米。北毗巴迪乡;南邻康普乡;西沿碧罗雪山主系山脉,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茨开镇相连;东沿云岭山系,与德钦县霞若乡为界。国土总面积463平方公里。叶枝是维西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地区之一。

历史、知识、经验、技术的载体:傈僳族文字

据音节文字创造者哇忍波(1900-1965年)在《哇忍波自传》中记载。“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我出生于维西叶枝米俄巴村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13岁时父亲过世,家里没钱安葬父亲,向同村有钱人腊惹波典当自家干地,说好今后用3块银圆赎回。因当时村里没有记录的文字,大都用刻木、结绳的方法记事,于是在一块木块上刻了三转三道,作为典当凭证,木块所刻三转三道代表用3块银圆去赎地。

但几年后,我和母亲攒足3块银圆去赎地时,腊惹波家却不承认,说三转三道的木刻标记表示:每年要3元银钱的利息。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事后想,如果借地的时候也能像汉人那样,用字把典当土地时两家议定的事项写下来,黑字落在白纸上,谁也赖不了账”。

在维西傈僳族传说中,傈僳族在古代是使用文字的,汉族的字写在布上,傈僳族的字则写在獐子皮或竹片上。后来在战争和迁徙中傈僳文字已失传。当哇忍波创造出文字后,在社会上办学推广了很长一段时间却没有一个确切的名称,当地人依然把哇忍波用音节文字书写的著作和《识字课本》统称为“腊几脱俄”或“玛沙脱俄”,前者意为“獐皮书”,后者意为“竹书”。

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著名的语言家罗常培、傅懋绩著的《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概况》一书中,才对哇忍波创造的文字下了科学的定义:这是一种音节文字,没有字母,一个形体代表一个音节。此后,有关学术论著在称呼哇忍波所创造的文字时便称之为“傈僳族音节文字”。同时,维西当地人也逐渐用“音节文字”来称呼它。

 在傈僳族音节文字中,有少数采用了描画事物形状的象形造字法,有的还用两个以上表示事物的符号组合起来合成一个有意义的会意造字法,这种用象形和会意的造字法使所表达的话义和语言统一起来,表现了造字者在造字时建构这些内容时的思维方式,源于自然现象,实际生活感知中对所体验内容的解释。这些字符所表示的事物,内容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日常用词。

它结束了无文字的历史,给后人提供了学习、借鉴本民族历史、知识、经验、技术的载体。音节文字在傈僳族历史变迁、经济发展、保持自有传统文化中将会发扬光大

    未解之谜
    奇闻怪事
    考古发现
    猎奇八卦
    灵异恐怖
    阅读排行

    栏目排行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15 linke01.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鄂ICP备18017151号-2天天奇闻网

    声明:本站文章搜集自互联网与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QQ2056726575,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