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奇闻网专注搜集天下奇闻趣事!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56个民族 > 德昂族的舞蹈有哪些?

德昂族的舞蹈有哪些?

时间:2015-12-11 作者:1363541565 浏览:   手机版

德昂族的舞蹈,多半是在盖房子、重大节庆时集体跳的。广为流传的是象脚鼓舞。那么,你还知道德昂族其他的舞蹈吗?下面小编给您带来德昂族舞蹈的相关内容,不容错过呢! 

抬鼓舞:主要流行于居住在陇川县的德昂族中,多在庆典、节日时进行。舞时,由两男子取长竹杆抬着披有刺着花纹的鼓衣、插有鲜花的大鼓,一击鼓者手持两根鼓槌,于大鼓右侧边击鼓、边舞蹈。大鼓后面有大礤及七面大小不等铓伴奏。在气势浑宏的伴奏下,由男女青年组成的舞队,分女内圈男外圈踏着鼓点尽情舞蹈。入场时为“一”字型,然后转圈,以“嘎光”舞的形式围成圆圈,反复不断地舞动7个动作,直至结束。

德昂族的舞蹈有哪些? 

长鼓舞:德昂族的长鼓舞又分两种舞型。一种是流行于梁河、盈江两县的德昂族居住区的长鼓舞,为击鼓者与击礤者的对跳或两个击鼓者的对跳。舞蹈分为“四方步”、“孔雀开屏”、“双凤朝阳”、“鸡啄谷子”等类型。舞蹈时,穿插有拳术、棍术等表演,特色十分浓郁。另一种是流行于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的长鼓舞。先是鼓手边击鼓边舞蹈。铓手和礤手在鼓手的左右两侧或一侧边击铓礤边舞蹈。尔后,由男女老幼组成的舞队围成大圆圈,跳起德昂族传统的“欢乐舞”,统称为“长鼓舞”。舞蹈由“取水”、“浇花”、“丰收”、“祝福”等舞步组合而成。舞蹈时还穿插有武术、拳术、刀术、棍术等表演,气氛热烈隆重。 

短鼓舞:在潞西县三台山德昂族的主要聚居区流传着一种“短鼓舞”。鼓身长约三尺,头宽尾窄,两头都蒙有鼓皮。传说德昂族在大迁徒中,“饶静”部落是第二批上路的,为了赶上先行的“饶实”部落,鼓手不慎跌了一跤,将鼓砸成两节。为了使鼓继续发挥联络、娱乐和鼓舞人心的作用,他用石头将切口磨平,又蒙上了一张皮。因此,两面都能发出与原先的长鼓完全不同的声音。短鼓舞通常配合象脚鼓舞同时击打。 

圆鼓舞:主要流行于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舞蹈为鼓手、铓手、礤手的三人舞或一鼓手、一礤手、两铓手的四人舞。舞时,鼓手将椭圆型的鼓挂在脖颈上,双手持鼓槌边击边舞,铓手与礤手合着鼓点,边敲边舞。舞蹈中,有下蹲、侧身、起身、转身等各种姿式,动作十分优美。 

佛鼓舞:佛鼓,意为“佛”之鼓,德昂语称“耿冷牙啪拉”,是佛爷(和尚)专门保管,并经佛爷批准才能使用的鼓。用佛鼓作伴奏乐器而跳的舞,叫“佛鼓舞”。主要流传在德宏州及临沧地区镇康县的德昂族居住区。佛鼓舞以前只能在佛爷晋升或迎接外类房(缅寺)的佛等重大宗教节日时方可击鼓并表演,表演者限于男子,现在遇有重大节日,也可表演。 

花篮舞:主要流行于梁河、盈江两县的德昂族居住区。舞蹈以象脚鼓、铓、礤为主要伴奏乐器。舞蹈时,男子手持竹筒于外圈,女子手托盛有鲜花和小竹水筒的小竹制背篮于内圈,或跳跃、或摆篮、或相互击手掌,不停地绕圆圈舞蹈。舞蹈主要反映一年中四个季节12个月的农耕和家织的全过程和程序,极具风格独特的生活气息。 

竹竿舞(又称骑马舞):主要流行于梁河、盈江、潞西等县市的德昂族居住区,为最古老的祭祀舞蹈,是村寨中德高望重而又长寿的人逝世时才跳的舞蹈。跳前先在灵堂前将四根细长的竹杆并排放在地上,再由四人分两排相对蹲下,双手握住竹杆两端。跳舞者由男子或未婚女子担任,腰系或脖挎马铃,以一声高吼为号,持杆者即各用双手一开一合地碰击竹竿,跳舞者在竹竿分开合拢的瞬间,上下跳动,并做出转体动作,双脚时起时落,也可以交叉起落。

    未解之谜
    奇闻怪事
    考古发现
    猎奇八卦
    灵异恐怖
    阅读排行

    栏目排行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15 linke01.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鄂ICP备18017151号-2天天奇闻网

    声明:本站文章搜集自互联网与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QQ2056726575,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