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郭沫若对于吕不韦的评价
吕不韦投资“立国”的收益,不仅在于获得了十万户的封邑,及家僮万人,也不在于当上了秦国的总理,而在于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了秦国真正的掌舵人。第一轮IPO成功时,子楚即位,人过中年,加上早年在赵国当人质尝尽苦头,在酒色上进行报复性的弥补,因此,在位3年基本不管政务,都是吕不韦一手掌控。第二轮IPO,嬴政即位,年纪很小,“委国事大臣”,仍是吕不韦当国。前后算起来,吕不韦当国总共13年之久,而在这13年中,从经济建设到外交、战争,都是吕不韦一手操盘,因此郭沫若曾评价说:“假如沿着吕不韦的路线走下去,秦国依然是要统一中国的。”问题在于,如果吕不韦也能带领秦国统一中华,那在嬴政眼中,这个天下又是谁人的天下呢?
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其实反映了他本人对于嬴政的顾虑,进而试图以理论建树来影响、甚至捆绑嬴政。冲突的迹象比比皆是:
一、吕不韦为了编书,集纳了食客3000人,表面上是效仿魏之信陵君、楚之春申君、赵之平原君、齐之孟尝君,礼贤下士,汇集英才,但私人势力如此强大,秦王嬴政将有何感想?
二、《吕氏春秋》成书,洋洋20多万字,吕不韦将书放到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这样的做派,既是为新书做广告,又是示好天下英才。吕不韦早已是秦国的“政治权威”,如此大树“理论权威”的架势,秦王嬴政当做何感想?
三、《吕氏春秋》成书当年是嬴政即位8年,次年嬴政就要举行“冠礼”,随后亲政。这样的时机选择,不会是巧合。吕不韦在很大程度上,试图以自己的理论约束即将亲政的嬴政。他在书中直言编撰的意图:“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喻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秦王甘心受吕不韦的约束吗?
四、《吕氏春秋》中所涉及的大量治国思路,与商鞅以来的秦政相左,尤其提倡对君王的权力进行极大的限制,主张“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以无为为纲纪”,国君要“处虚”,“无智,无能,无为”,不必过问具体的政务,只须用力选拔人才和考察人才。关于《吕氏春秋》的政治主张,郭沫若整理为五个方面:第一,反对家天下;第二,尊重民意;第三,赞成哲人政治;第四,讴歌禅让;第五,主张君主无为。对照嬴政后来的做派,可谓南辕北撤。后人论述《吕氏春秋》,多有提及对相权的鼓励及对君权的限制,这不仅是两种治国思路的比拼,也是吕不韦与秦王嬴政两人现实权力斗争的反应。
从司马迁记载的文本来看,秦王决定动手,是因为吕不韦被贬斥之后,依然“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权力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影响力,被贬斥之后,吕不韦仍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这不能不令秦王惊心与警觉。
更深一层的问题接踵而至,吕不韦有无可能避免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运?考察史实,结果并不乐观:吕不韦虽然掌权13年,却并未真正掌握最为核心的军权,他所接纳的3000食客,亦无武才,关键时刻,连孟尝君麾下的鸡鸣狗盗之徒也不如;在政权上,他所举荐的嫪毐长期与他分庭抗礼,有学者甚至认为在嬴政亲政前,太后-嫪毐与嬴政-吕不韦成为两个竞争的团体,十分类似晚清所谓的后党与帝党。
一个没有任何自卫能力的人,却试图高调地对最高领导者施加约束性的影响,他的高调,无非是找死的前兆而已。
栏目排行
-
鬼谷子全文翻译,鬼谷子翻译内容
《鬼谷子》这本书其内涵深奥,能够直接明白其深意的并不多。《鬼谷...
去看看>> -
范雎人物生平,范雎的传奇一生
范雎人物生平,范雎的传奇一生范雎学富五车,胆识过人,想做官无奈家...
去看看>> -
荆轲有后人吗?荆轲到底有没有儿子?
荆轲刺秦的故事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荆轲侠肝义胆,能言善辩,耿直刚...
去看看>> -
毛遂是怎么死的,毛遂的墓在什么地方
毛遂享有“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且被赵国平原君赵胜作...
去看看>> -
鲁班书是鲁班写的吗?鲁班书的内容是怎样的?
鲁班,春秋时期著名的发明家,也是土木工匠的祖师。《鲁班书》是中...
去看看>> -
越王勾践世家,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原文及翻译
春秋末年,越国出了一位千古闻名的君主。他就是大禹后裔勾践,勾践...
去看看>> -
崔杼弑其君原文及其翻译
崔杼弑其君的故事我们可能略有耳闻,但是崔杼弑其君这个故事出自哪...
去看看>> -
公孙衍的传奇事迹
公孙衍,合纵抗秦的倡导者。先后在多国任官,为合纵抗秦做下了悍马...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