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乐上书原文,徐乐上书的点评
徐乐上书点评
从徐乐上书的内容看,他应当是在武帝元朔至元封年间(公元前128—105年)以举贤良而步入仕途的。
这期间正是武帝北击匈奴、南征南越、频频用兵、武功赫赫的“盛世”时期。朝廷内外歌舞升平,议者无不美之。
而正是在这一片“盛世”的颂扬声中,徐乐面对穷兵黩武、独断专横而又不恤民力的武帝统治始终保持着清醒的独立思考,他以中国士人所特有的忧患意识,透过“盛世”的表象察隐观变,上书呼吁最高统治者要重视秦亡的历史教训,一字千钧地写下了“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汉书·徐乐传》,以下未注明出处者,均出自本传)这一石破天惊的警世名言。
他用陈涉起义比喻“土崩”,用吴楚“七国之乱”比喻“瓦解”。
他指出,“土崩”之祸之所以重于“瓦解”,就在于“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使“民”这一政治统治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发生动摇。
这也正是“起穷巷,奋棘矜”的陈涉能够“偏袒大呼,天下从风”的根本原因。
“七国之乱”的历史教训固然应该吸取,但它同“土崩”相比,由于“民”没有成为这场叛乱的支持者,尽管叛军“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但终究遭到失败。
徐乐之所以如此分析问题,不仅源于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对秦亡的历史有深刻的思考,而且源于他开阔的历史视野、关注社会进程和命运的忧患意识。
他深知,政治成败的关键在于民心向背。惟其如此,他才敢于针对当时关东百姓因天灾和连年征战而出现负担过重的情况冒死上书,向武帝陈说其中利害。
他写道:“关东五谷数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民宜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
他希望武帝能够“明于安危之机,修之于庙堂之上”,避免“土崩”之势的形成。
虽然徐乐没有提出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矛盾的具体方案,虽然他把修德、修政的美好愿望寄托在皇帝一人身上,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对社会形势作出如此深邃的判断,还是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徐乐的这种认识固然是当时政治现实的反映,但无疑也从汉初以来的思想家、政治家对秦亡历史教训的深刻分析中受到了启迪。
如此也就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西汉时期几代人都要谈论总结秦亡历史的教训问题?从汉高祖时的陆贾到文帝时的贾谊,再到武帝时的徐乐,为什么都把总结秦亡的教训当作他们那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来看待?
而所不同的只是:陆贾处在汉兴之初、百废待举之时;贾谊处于西汉稳定治理时期;而徐乐则处在西汉盛世。
这说明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不仅是处于秦、汉更迭的历史大变动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稳定时期乃至盛世环境下不可遗忘的话题,是最高统治集团时时都应引以为戒的大问题。
可以这样说,总结历史经验和居安思危,始终是西汉前期一些有识之士的政治思想的突出反映。
栏目排行
-
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原文及翻译
郑玄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青年时期,郑玄的学问在家乡已经没人...
去看看>>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故事介绍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去看看>> -
刘章是怎么死的,刘章死亡之谜
刘章是诛杀吕后最大的功臣而且他还是刘邦的亲孙子,那么为什么里...
去看看>> -
刘章的妻子吕鱼,刘章没有做皇帝的原因
刘章的妻子吕鱼和吕后是怎样的关系,刘章诛杀吕后那么为什么还要娶...
去看看>> -
后汉书刘盆子传翻译,刘盆子传的故事
刘盆子传讲的是什么,刘盆子传是谁写的。刘盆子十五岁就被推举为...
去看看>> -
汉书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
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书董仲舒传...
去看看>> -
樊哙从良坐是什么意思?樊哙从良坐出自哪?
樊哙,秦末时期沛县人。少时以屠狗为业,后跟随刘邦征战天下。刘邦...
去看看>> -
张骞读音?张骞是谁?张骞是哪里人?张骞简介
张骞(qiān),东汉时期著名外交家、旅行家。汉武帝时期,因为张骞,...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