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象《庄子注》的历史地位,郭象庄子注介绍
故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大山为小,则天下无大矣。秋毫为大,则天下无小也。无小无大,无寿无夭,是以蟪蛄不羡大椿而欣然自得,斥鶕不贵天池,而荣愿以足。苟足于天然,而安其性命,故虽天地未足为寿,而与我并生,万物未足为异,而与我同得。”
(《齐物论注》如果仅从形体来看,大山无疑要比秋毫大得多。但是,因为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性分”,谁大谁小的比较就没有意义了。没有了比较,就可以自得其乐。在认识论上,郭象强调“冥然自合”。冥,即暗昧,泯灭差别。所谓“冥然自合”,就是消除一切差别,达到物我合一。
郭象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孤立的绝对存在,万物“未有不独化于玄冥之境者也。”(《齐物论注》)所谓“玄冥之境”,就是混沌不分的境界,万物没有不是在混沌不分的境界中独化、存在。因此,世界是不可认识的。“若待蛇蚹蜩翼,则无特操之所由,未为难识也。今所以不识,正由于不待斯类而独化故耳。”
(《齐物论注》)这就是说,如果蛇依赖腹鳞爬行,蝉依赖羽翼飞行,没有自己独特的本性,那也不难认识。现在所以不能认识,正由于它们不依赖这类东西,而自己独化的缘故。简单地说,如果事物互相依存,就不难认识;如果孤立自存,就不能认识。人所能认识的仅仅是“性分”之内,而“性分”之外的则不能知,不可知。“所不知者,皆性分之外,故止于所知之内而至也。”(《齐物论注》)
他严格地划分出可知与不可知的界限,反对人们去实行由不知到知的转化。以为一旦超越性分之内去求知,只会失去本性之知。“外不可求而求之,譬犹以圆学方,以鱼慕鸟耳……比愈近彼,愈远实,学弥得而性弥失。”(《齐物论注》)追求性外之知,就好像让圆的学方,让鱼学鸟飞,越学越丧失自己的本性,最后连自己性分之内的知也会丢掉。
他反对人们逾越性分去外求的另一理由,是认为性分之内是有限的,而性分之外是无限的,“以有限之性寻无极之知,安得不困。”(《养身主注》)所以,人们的认识活动应该“足性而止”。只有不去追求无涯的性分这外,安于性分之内,这样才能使知与不知统一起来。
“所以不以无涯自困,则一体之中,知与不知,相与会而俱全矣,斯以其所知养所不知者也。”(《大宗师注》)这样,知与不知在认识主体中达到了统一。郭象认为,人生之所以有无穷的忧愁,不能自由。就在于人们主观上把世界一分为二,区分为贫富、贵贱、生死、寿夭、大小、苦乐等,如果消除了差别,万物齐一,就自然消除了忧愁,获得自由。怎样消除差别呢?
关键在于“无心”。所谓“无心”,即取消一切主观活动,包括主观认识活动和主观的欲求。“夫使耳目闭而自然得者,心知之用外矣。故将任性直通,无往而不冥。”(《人间世注》)取消感性认识,又取消理性思维,就可以任性而行,无所不通,无往而不冥合了。
“皆冥之,故无二也”。“都无,乃冥合。”没有了自我意识,自然也就没有事物的差别。“死生变化,吾皆吾之。既皆是吾,吾何失哉?夫始失吾,吾何忧哉!”(《大宗师注》)死生变化,我都把它们看作是我,生也是我,死也是我,新也是我,旧也是我,这还有什么忧愁呢?
人一有思想情感,就会患得患失,贪生怕死,就会有所“滞碍”,不能“与变化为体”,不能做到“无不通”。所以,只有做到彻底忘掉自己,才能“与变化为体”,“无不通”。这样就获得了绝对自由。
栏目排行
-
王戎死孝的原文和译文,王戎死孝的人生哲理
王戎在晋代是有名的孝子。武帝时为其母守丧,虽逾越礼制,饮酒食肉...
去看看>> -
陶侃的母亲简介,四大贤母之陶母
陶母是东晋陶侃之母。陶侃是一代名将,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
去看看>> -
皇甫谧传原文和译文,皇甫谧传的主要内容
《皇甫谧传》出自《晋书》,是房玄龄编纂的,记事从司马懿开始,至...
去看看>> -
二十四孝之一: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
卧冰求鲤是古老的汉族民间传说故事。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讲...
去看看>> -
石勒不计前嫌的原文和译文,石勒的性格是怎样的
石勒,曾转战山西吕梁柳林县,相传他作战英勇,有拼命三郎之称。至...
去看看>> -
苻坚与慕容冲的故事,苻坚与慕容冲真实关系揭秘
慕容冲是苻坚的男宠一370年,秦主苻坚灭前燕,虏获幽帝慕容暐,其妹...
去看看>> -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的原文和译文,王羲之尝诣门生家的含义和阅读答案
王羲之传来自《晋书》,记述王羲之的生平事迹,是根据各种书面的、...
去看看>> -
武悼天王冉闵的战绩,冉闵为何被称为天王
冉闵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匈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匈奴首三万;...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