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奇闻网专注搜集天下奇闻趣事!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朝历史 > 秦朝兵马俑:秦朝人不一样的审美观

秦朝兵马俑:秦朝人不一样的审美观

时间:2015-11-10 作者:418212022 浏览:   手机版

兵马俑的颜色究竟有多少?以武士俑为例,这一类型的俑以绿袍为主色,另配以粉绿、朱红、粉红,并以紫、蓝、黄、橘黄、黑、灰、赭色为辅。绿袍上押紫色花边,黑甲上押红、白、浅绿色花边,所用的颜料多为矿物粉末,调入黏合剂以增强附着力。

古人和当代人一样,出于美化,出于等级,把色彩运用在服饰上,把对色彩的观念表现在陶俑身上,这是他们对于色彩的一种最为实际的运用。追溯远古,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凭的是一种直觉,绚烂纷繁的色彩现象曾被认为是大自然种种神秘力量的所在,也成为最早用来表达原始意识的重要标志。

庞大的兵马俑阵容,一定要有一个巨大的作坊或工场,以及无数匠人的投入。已经出土的这几千件兵马俑中,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一套严格的工作系统。当时没有美术学院,也没有雕塑院,只有从关中乃至全国各地抽来的匠人,集体意志与个人才能的即兴发挥,现实情境与艺术情境的交融互补,使他们创造出了足以媲美古罗马艺术的东方雕塑群体作品——兵马俑。

秦朝兵马俑:秦朝人不一样的审美观.jpg

俑的沿脉

写实之中兼写意

兵马俑这个词是当代人命名的,并不见之于以往的文献。《史记》对秦始皇陵墓的描写基本属实,也有一定的想象地方:“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投入的人力70万人,天下之能工巧匠聚于此。

俑的出现很早,盛行于东周止于宋代,主要根源于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当代对不同时期陶俑、石俑的考古与发掘,是对中国雕塑发展的一个全面补充,而且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商周时期的陶俑,朴拙简单,无法与青铜饕餮的狞厉之美对比。春秋战国时期的陶俑则简洁生动。到了秦代,陶俑写实与写意兼容,完成了硕硕可观的兵马俑。秦王朝“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厦。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赫赫军威,隆隆仪表,兵马俑作为秦王朝庞大军队的缩影,极尽当时人的工艺与想象。

仔细观察,兵马俑的造型与同时期古希腊的造型有相似的特点,也有不同之处。它基本以关中、中原人为原型进行刻画,也有大量的北方胡人的形象,在写实中透着写意,精雕细刻之中又不乏写意概括,其形体基本与人同高,五官适度,胡须随人,发丝清晰,人物所处情境真实。从视觉上,远看形象明快、清晰,近看并不觉得失实。人物形貌的多样性、个性化烘托了整个军队的威武雄健及生活本身的多样性的组合。从当时的工艺上看,陶俑、陶马有朱红、粉红、粉绿、粉蓝、枣红、粉紫、中黄、橘黄、白、黑、赭等多种颜色组成,多重多样的颜色构成了一幅壮阔奔涌、威武雄壮的军旅场面。

美术评论家刘骁纯曾说过,秦俑雕塑群整体的宏伟磅礴和强烈的抒情性,与局部的严谨精细和写实的技艺性形成鲜明的两极。的确,人们到了兵马俑坑道前,都会被那种恢弘的场面所感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李白《古风》)千年以前大诗人的诗句已淋漓尽致地说尽吾辈之所感、所想。

兵马俑显示了一种深刻的美学意义,这种美学,既不在孔孟的理论里,也不在老庄的禅道中,它是生活的美学,是在严酷的战争中所体现出来的阵势,它更是平民底层的艺术创造。千百万的秦兵骁将创造了秦人征伐独霸的历史,而能工巧匠们又把他们复活在了地下,静静地注视着千百年来的人们。

未解之谜
奇闻怪事
考古发现
猎奇八卦
灵异恐怖
阅读排行

栏目排行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15 linke01.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鄂ICP备18017151号-2天天奇闻网

声明:本站文章搜集自互联网与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QQ2056726575,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